中國除了資本報酬率大于經濟增長率的資本固有特性導致的貧富差距擴大因素之外,還有經濟轉型過程中相伴相隨的因素,主要為:對要素價格的過多管制、行政權力過大、法制環境欠佳。
本文為海通證券副總裁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李迅雷發表在新財富12月號
筆者認可皮凱蒂“隨著私人資本規模的不斷膨脹,貧富差距就會不斷擴大”這一基本論斷,但不認同皮凱蒂認為中國的財富和收入的分配狀況要好于美國的觀點。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30多年中,中國貧富差距擴大問題比西方更為嚴重。中國除了資本報酬率大于經濟增長率的資本固有特性導致的貧富差距擴大因素之外,還有經濟轉型過程中相伴相隨的因素,主要為:對要素價格的過多管制、行政權力過大、法制環境欠佳。
筆者有幸在上海的一個讀書會上,聽了《21世紀資本論》作者皮凱蒂(Thomas Piketty)關于該書的解讀并與他對話,感受到了這位70后經濟學家的過人才智與鍥而不舍的研究精神。他不僅打破了人們對貧富差距終將隨著收入水平提高而縮小的幻覺,即庫茨涅茲倒U型曲線是不成立的,而且提出了一系列關于公平分配收入與財富的建議,其研究的專注度值得國內學者借鑒。筆者主要就中國面臨的收入與財富差距過大問題與他進行探討,提出了中國與西方社會在財富積累過程中的不同點及如何公平分配財富的路徑。
資本是導致貧富差距擴大的主要工具
記得馬克思關于資本的定義是:一種能夠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剩余價值與資本之比,就是資本報酬率(R),皮凱蒂認為,由于R大于經濟增長率(G),這就導致了資本利得的增速要高于勞動報酬增速(假定勞動報酬增速低于G)。因此,隨著私人資本規模的不斷膨脹,貧富差距就會不斷擴大。筆者認可皮凱蒂這一基本論斷。
而庫茲涅茨曲線是上世紀50年代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庫茲涅茨用來分析人均收入水平與分配公平程度之間關系的一種學說。其倒U型曲線理論的提出,更多是基于統計分析,他所收取的樣本數據表明,收入不均現象隨著經濟增長先升后降,呈現倒U型曲線關系。而皮凱蒂在研究中發現,庫茨涅茨所取樣本的時間太短,從1914年到上世紀70年代是一段異常的歷史時期,其間收入貧富差距和財富股票(相對于國民年收入)大幅下降。然而,從上世紀70年代起,財富及收入差距一直在上升,回到20世紀前的水平。筆者十分認可皮凱蒂的這一結論:統計在很多時候會騙人,因為所取的樣本時段有問題。人的生命周期短暫,故觀察到的時間段也往往不長,這幾乎是所有經濟學家所提出的理論不能成為顛覆不破真理的根本原因。
就中國而言,從上世紀70年代末的改革開放起,私人資本的規模幾乎從零起步,以驚人的速度在擴張。從最早的去國外依靠出賣人力資本賺錢,到大量農民工的南遷讓中國成為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再到房地產大亨的崛起,直至如今互聯網普及下的平臺型盈利模式大行其道,私人資本的總規模已經大大超過國有資本。2014年全球新增155名億萬富豪,中國占33人,其中阿里巴巴的馬云的個人資產增至257億美元,排名全球第24位,在亞洲地區的排名僅次于長江實業集團主席李嘉誠(第18位),成為亞洲地區第二大富豪。
在過去35年左右的經濟高增長中,貧富差距顯然是在大幅擴大,基尼系數從最早的低于0.2到如今接近于0.5的水平,收入分配問題已經成為一大社會問題。這一過程總體也符合皮凱蒂關于R大于G的邏輯,就過去14年而言,房地產作為私人資產中占比最大的資產,其年回報率大致與廣義貨幣M2增速相近,即17%左右,而經濟增速G大約在9%-10%之間。盡管最近幾年居民收入增長率開始略高于G,但在1978-2008年的30年中,則明顯低于G,主要原因是人口紅利下的勞動力供給充裕。
一些國內外學者對于皮凱蒂的R大于G提出質疑,認為應該區分不同資本,并不是所有資本的R都大于G。但筆者認為,如果是R低于G的資本,肯定不會成為該國的主流資本,因為主流資本肯定會流向高回報的行業。比如,在過去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股市的回報率長期低于G,導致股市資金不斷減少。而且,隨著人口老齡化,G還會不斷下降,而資本是可以跨行業和跨國逐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