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明具有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人文精神,在緩解全球文化沖突上應當提供中國智慧、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觀點、貢獻中國方案。
在進入丁酉新春、聞雞起舞脈動之際,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意見》,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增添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內心深處的自信和自豪。中華文明具有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人文精神,在緩解全球文化沖突上應當提供中國智慧、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觀點、貢獻中國方案。
然而,毋庸諱言的是,中國觀點國際話語權依然偏弱,中華文化世界影響力亟待增強。如何利用國際聲音講好中國故事,進一步加強與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近期先后與聯合國副秘書長吳紅波、臺灣地區錢復先生、北京大學教授樂黛云、美國哈佛大學燕京研究院研究員黃萬盛、美國康州大學終身教授居延安等專家學者做了廣泛而深入交流,他們的觀察思考與意見建議切中時弊,富有啟示,具有參考價值。
現狀與問題:“西強我弱”的國際輿論格局亟需改變
當今國際輿論格局仍然是“西強我弱”,我國在國際上處于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正面說得少、負面被夸大的境地。具體主要體現在:一是我國國家領導人在國際舞臺上表達的中國立場、提出的思想觀點、展示的風采魅力,得不到西方主流媒體充分傳播,與西方大國領導人在我國的傳播效果上有差異;二是涉及我國核心利益敏感議題比如南海問題、臺海問題、人權問題、民族問題等,我國的立場和觀點難以為國際社會了解以獲得理解與支持;三是我國改革開放創造的受到世界認可的“中國奇跡”、“中國故事”,在國際上沒有得到應有的客觀、公正、真實傳播;四是我國學術話語體系與國際學術界“不夠接軌”,在重要國際學術論壇上看不到或難以看到中國學者身影,聽不到或難以聽到中國聲音;五是我國前進道路上的新問題、社會變革中的新情況、突發性重大公共事件等,往往被西方媒體夸大傳播,放大負面效應,引發國際社會誤讀誤解誤信。
原因:錯綜復雜的主客觀因素
之所以產生這些狀況、存在這些問題,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在于:
一、西方媒體“他塑”形成“反差”
西方國家主流媒體一般比較淡化“國際新聞”,不會大篇幅報道別國發展成就。對我國報道,西方媒體往往以冷戰思維的立場觀點、“政治正確”的意識形態、議程設置的技巧方法、揭丑報道的傳播取向進行傳播??陀^上說,中國在世界上的形象很大程度上被“他塑”而非“自塑”,使中國真實形象與西方主觀印象形成“反差”,令西方國家大眾認識不到一個“真實的中國”。
二、國際舞臺沒有充分“發聲”
以聯合國為例,在這個國際舞臺或廣大經濟社會領域,不是人家不給我們在國際舞臺說話機會,而是恰恰相反,人家主動邀請我們參與國際會議并希望聽到中國看法和成功經驗,而我們卻是差強人意。除了我官方代表出席會議外,我們許多人士或代表并不重視或很好利用國際發聲機會。當前主要問題表現為四個方面:一是不想說,人是到場了,但多數時間為聽會模式,很少發言,更少參與討論,此種與會意義不大;二是不敢說,除了請示的稿子外,什么也不敢說,也不敢參與討論,老是怕說錯話,嚴重影響了我們發聲;三是不會說,話語方式陳舊、官話套話空話,中國故事講不好;四是語言能力弱,與會人員常常在語言上吃虧,不能很好表達我方意圖、參加討論就更吃力。
三、學術話語與國際“接軌不夠”
中國學界存在一種傾向,就是一些學者跟在西方學術后面作解讀性、注釋性研究,花大力氣去證明外國人理論是對的。比如,關于“軟實力”話題,事實上是西方冷戰思維學術觀點,近年來被西方學術界淡化而很少提及,而在我國學術界仍然是熱點話題。再比如,基辛格博士想返回哈佛大學任教被婉拒,到哈佛校園演講也會遇到部分師生抵觸,認為他的學術觀點已顯陳舊,而在我國則被奉為上賓,難免會讓國際學術界不解。事實上,不少中國學者人云亦云,拾人牙慧,不僅被國際社會看不起,更不要奢望有什么國際話語權。
四、智庫專家難以與世界對話
圍繞全球發展趨勢、人類重大話題、世界熱點輿情,智庫專家在各類國際性會議、論壇等場合,參與討論、發出聲音、闡述觀點、進行游說,已經成為當今一個通行的“國際慣例”??墒?,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我國智庫學者在國際舞臺上參與性、活躍度、話語權明顯不夠,難以在與其他國家智庫人士思想碰撞中進行對話,發出中國聲音。主要原因是,我國新型智庫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國際化人才相對匱乏,國際交流經驗積累不足,難以提出立足全球化、具有前瞻性、帶有標識性的思想、觀點、概念引發話題,尤其是受制于語言障礙不能參與抗辯,這些表明我國智庫專家走向世界話語舞臺還有很大距離。
五、國際傳播“編碼”難以被“解碼”
在紐約時代廣場,經??梢钥吹酱笃聊簧喜シ诺膩碜灾袊男蜗笮麄髌?,動機良好,效果卻出現偏差。據分析,一是傳播受眾對象不明確,內容缺乏接近性;二是過高頻次播放讓人感覺是“砸錢”,顯得過分張揚;三是缺乏公關意識,文化元素不夠,顯得生硬,不夠柔和友好。這就引發一個問題,我們的國際傳播往往從自身愿望出發進行創意,精心策劃制作的“編碼”往往難以被國際受眾“解碼”接受。
用國際聲音講好中國故事的對策建議
如何進一步加強與提升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切實利用國際聲音講好中國故事?提出具體對策建議如下:
一、善于充分利用“國際發言權”
現在有一個說法叫“爭奪國際話語權”。顧名思義,就是從人家手里奪取話語權利。在某些西方控制并對我歧視的領域,這種表述是對的。但事情總是一分為二的,我們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既我們現有的國際話語權并沒充分利用或沒利用好。
僅就聯合國經濟與發展議題而言,各國圍繞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婦女兒童、青少年、少數民族、環境保護等等議題正在開展討論和談判。除我國代表參與正式外交談判外,大量其它國際會議和研討會很少有中國人參與,反倒是印度、巴西、南非、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比我們活躍許多,聲音比我們響亮得多。我們哭著喊著要爭奪國際話語權,我們要問問自己,現有的國際發聲機會都用好了嗎?機會來了,你人又到哪里去了呢?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我們講好中國故事,講故事的人都不在場,誰去講中國故事呢?往往是外國人在講中國故事。有鑒于此,作為加強中國國際話語權的第一步,亟需把我們已有的國際發聲機會即“國際發言權”用足用好!
二、找準抓實切入點和著力點
作為快速發展的世界大國,我們確需盡快加強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但是,我們不能籠統地講爭奪國際話語權,而應找準抓實切入點和著力點。
以聯合國為例,聯合國工作主要有三大塊:一是戰爭與和平,中國作為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對于涉及戰爭與和平的重大事宜既有話語權還有否決權;二是人權,西方國家和媒體對我偏見較深,我發聲阻力較大,確需做爭奪話語權的長期斗爭;三是發展領域,是盡快提升中國國際影響力最重要的切入點和著力點。因為在該領域我政治阻力小、朋友多、成果豐碩,可很快產生影響。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經驗和成果為世界各國所津津樂道,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都希望多聽到中國經驗和中國故事。要在短時間內提高我影響力,提升話語權,確立大國地位,就要在該領域下功夫。
三、克服人的能力建設“短板”
要加強我國際話語權,必須加強人的能力建設。在國際舞臺上發聲,首要的是人要到位,重要國際會議和研討會不能缺席。但是,光出席會議遠遠不夠,為中國發聲的人的能力至關重要。建議國內精選一批在經濟社會領域有較強國際溝通能力、外語好、熟悉本領域工作的專家人才,全面參與國際會議和討論,在重要國際領域較快形成我國際話語方面的規模優勢。此方面應由國家出面統籌協調,單靠部門是難以實現的。同時,要注意培養精于國際溝通和通曉國際話語方式的青年梯隊,確保隊伍越來越強,中國聲音越來越具有世界影響力。
四、抓住國際社會重大議題發聲
作為有影響的世界大國,應為國際社會提供自己的公共產品。近年來,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和“能源互聯網”等新理念,就產生了很好效果和影響。要想提升國際話語影響力,就要找人家都在關心的問題發聲,才會產生共鳴和效果。如果只講自家“獨門絕活”,人家聽不懂、也不感興趣,自然也不會產生影響力。中國在這方面已做了不少令世界稱贊的事,例如,聯合國2030議程中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已納入我們國家“十三五”規劃,并向聯合國介紹經驗。又如,在巴黎氣候變化大會談判中,中國代表發揮獨特作用,為會議最終達成協議做出了重大貢獻。再如,在南海問題上,通過國際游說,世界各國政界人士、智庫學者發表觀點,對菲律賓發起的國際仲裁表示譴責,我國立場獲得國際社會支持。今后,中國可以做得更多更好。
聯合國2030議程有169項可持續發展子目標,涉及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涉及世界經社發展所有領域,與各國人民包括我國民眾息息相關。我們中國學者應研究相關重大問題并拿出成果與世界分享。例如,研究落實可持續發展目標對政府管理提出的新挑戰;研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如何確保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環境保護三位一體可持續發展;參與全球可持續發展報告和各類專題報告的研究撰寫;參與研究如何為可持續發展融資;研究電子政務、商務對發展的重大意義;如何應對快速城市化所帶來的諸多挑戰;如何解決中等收入國家所面臨的困難;研究老齡化和養老體制問題;如何用好大數據和統計資料為發展服務;如何做好反腐敗工作等等。這些國際性問題與中國國情完全契合,我們的經驗和教訓完全可以與世界分享,而這又是各國所喜聞樂見的。我們在這些領域的研究成果,提出的理念,有可能成為中國貢獻的“公共產品”,中國話語影響力就自然顯現出來了。
五、中國學術話語應關注全球性宏觀前沿課題
中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應當關注事關人類發展的全球性前沿課題,注重問題意識,開展宏觀研究,拿出自己的創新觀點,證明自己是對的,才能樹立中國人的學術地位。在廣泛的國際學術交流中,如果能有一批有獨立見解的優秀中國學者,善于抓住影響人類發展前途命運、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熱點問題,體現中國立場,代表中國智慧,發出中國聲音,提出中國觀點,貢獻中國方案,讓世界知道“學術中的中國”,那么我國學者學術地位和影響力將會有很大飛躍,我國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將會得以較大提升。
六、著力打造中國的“智庫輿論場”
智庫是生產知識的機構,是提供智慧的地方。中國智庫建設處于起步階段,與國外尤其是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智庫的話語權相對較弱?,F在情形是,面對社會發展重大議題、突發性公共事件和錯綜復雜的輿情環境,智庫一般只通過內部渠道為決策者提供咨詢,而缺少公開、公正、公平的社會參與,使我國智庫形象顯得封閉、保守、不活躍。按照國際智庫運作規律,一般而言,只有30%左右屬服務于特定對象的保密性研究,其余均為面向社會、服務公眾的研究。我們應當鼓勵我國智庫在服務好黨和政府決策的同時,更多參與公共話題,提供研究成果,服務大眾認知,促進社會進步。我國智庫應當運用多種方式比如主題論壇、專題研討會、成果發布會、媒體訪談等傳播研究成果,注重運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以及微博、微信、微視頻、移動客戶端新媒體進行傳播,不斷提升社會傳播力,打造“智庫輿論場”,進而不斷提升新型智庫的公信力與影響力。
在此基礎上,鼓勵支持國內有影響力的智庫及其智庫專家學者,廣泛參與國際智庫對話交流,站穩中國立場,講好中國故事,闡述核心價值,弘揚中華文化,體現東方智慧,通過智庫游說這一國際慣例,大幅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
七、不斷改進跨文化國際傳播
在中國故事國際傳播中,要花力氣繼續做好西方主流媒體工作。同時,在面向國際社會傳播中,宜進一步增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利用,提升國際社會對中國文化認同感;在對外表述中宜有明確的主體意識,通過良好的“自塑”傳播中國人真實形象;在講述中國故事時宜有具體、生動的案例,增強傳播的貼近性和可信性。
作者為上海社科院副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