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參事、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院長盛松成以《服務業是未來深化改革的方向》為題作主旨演講,主要闡述了服務業發展的重大意義以及對推進服務業供給側改革的建議。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院長盛松成
1月7-8日,2017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五周年年度論壇在上海舉行。本屆論壇以“撥云見日——全球經濟的迷途與變局”為主題,來自境內外銀行、證券、基金、投行的40多位首席經濟學家圍繞“全球經濟的迷途與變局”、“中國經濟如何穩中求進”、“如何看待房地產泡沫”、“美聯儲加息背景下的全球資產配置策略”、“流動性拐點下的中國股市債市”等議題展開探討,在全球政治經濟充滿“黑天鵝”的時刻,激蕩思想,呈現亮點,求同存異,驅除心頭的迷思與霧霾。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研究院院長盛松成以《服務業是未來深化改革的方向》為題作主旨演講,主要闡述了服務業發展的重大意義以及對推進服務業供給側改革的建議。
以下為演講實錄:
盛松成表示,國有企業改革是我國現在的一項主要工作,提到國有企業的改革,就會想到制造業、工業以及服務業的改革。他認為,服務業將是未來我國改革的一個方向。
盛松成首先講到中國GDP構成,他說,我國最早是農業國,第一產業服務業最高曾占比超過30%,現在大約在7.8%,而服務業現在已經高達近52%。GDP當中工業基本上比較平衡,在40%到50%之間波動。根據盛松成個人的研究,他認為,我國的工業的占比被高估,而服務業則被低估。因為我國服務業的核算方法和工業、農業不同。核算的方法三種,生產法、支出法和收入法,我國服務業核算只能通過收入法,即通過勞動者的報酬、生產數的金額,也就是稅收、利潤和固定資產折舊,所以它不可能通過投資、消費、進出口等等方法核算。其實,全世界服務業的核算方法大同小異,但這種核算方法在我國很容易被遺漏,所以服務業的核算被相對低估,我國服務業在國民經濟GDP的占比實際在55%左右。國際上,美國的占比最高,達到81%,其他主要國家占比基本上在67%到70%之間。所以服務業在我國家占比總體偏低。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已經有了大幅度的增長,所以服務業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增長非常重要。
盛松成表示,在我國制造業當中,目前制造業的占比大概在40%,而實際上可能達不到。我國制造業有各種類型,例如私營、國有、國有控股企業、外商投資企業、集體企業等,但是這些加起來其實達不到100%,為什么?因為統計是一項非常困難的工作。比如,股份制銀行或者股份制企業中,很難分辨國有與非國有企業。但是,從數據上可以分析出,我國私營企業的營業收入占比不斷上升,從30%到35%;而我國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只有20%左右。
盛松成講到,從利潤角度來講,我國國有企業呈下降趨勢,只占比18%;而私營企業不斷上升,占比35%;另外還有股分制工業企業,占比68.25%。由于股分制工業企業中,國有企業與有非國有企業混在一起,所以很難分別統計出來。國有企業在制造業中的利潤營業收入占比在20%左右。而資產大一點,占比達到37%,為什么呢?因為國有企業中,很多僵尸企業過剩產能但是資產還在,所以相對資產較多。他講到,這已經用了最嚴密的統計方法,他想用這三個數據說明,在我國占GDP40%的國有成分,實際上只貢獻了20%左右,即國有企業的增加值對GDP的貢獻率大概只有8%左右。而且國有企業現在貢獻率在不斷下降:五年前國進民退,國有企業各項指標基本好于民營企業,但是最近幾年卻倒過來。不論我國經濟情況好或不好,國有企業往往都是負增長,而民營企業則會正增長2%、3%。按照這個速度,到2020年左右,我國制造業當中國有企業對GDP的貢獻會下降到5%,制造業當中,國有企業對GDP的貢獻大約也在5%左右。因此,把國有企業改革的注意點放在制造業是誤區,因為我國還有更大的一塊就是服務業。
盛松成講到,服務業當中國有企業占比很高,因為服務業有多達15個類別,最高的是批發零售業,其次是金融、房地產等等。平均下來,服務業中,國有企業基本利潤產出占了40%到50%。金融更高,在60%到70%。所以不要誤以為服務業是吃飯、理發那么簡單的事,服務業包括了批發零售、金融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郵政、高科技的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軟件、社會保障、文藝娛樂等等,大量發展以后,對經濟的發展一定會起到很大的作用。
盛松成說,我國服務業地位也在不斷提高,對就業貢獻度非常高。在我國,農業作為第一產業,就業率達到了28.3%,而服務業則從早些年的10%左右上升到現在42.2%。他表示,比較這些數據是為了證明我國服務業如果改得好,我國未來的經濟發展、就業都可以有更大的潛力發展。
盛松成表示,我國服務業改革不到位,可以從勞動生產率說明問題,我國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相對來說比較低,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和制造業相比,相差1.18倍,用實際價格來比則相差3.33倍。為什么呢?因為服務業的價格一般上升比較快。所以實際上制造業勞動生產率比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高得多,這也反映了改革的缺陷,從1980年到2012年,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每年平均上升5.4%,而第二產業的勞動生產率年漲幅高達7.8%。長期積累下來以后,我國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比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低得多。與國際對比可以看出,我國勞動生產率相對較低,因為我國人均GDP也相對較低。所以,我國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還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他還講到,現在國際收支平衡的問題是流行話題,討論匯率的問題和資本流動的問題。從1998年開始我國服務業的貿易一直是處于逆差狀態,去年服務貿易是5700億元,服務業的貿易泥沙是1824億元,說明服務業的競爭力和價格指數在不斷下降。
盛松成表示,服務業是促進就業與經濟增長的渠道,去年我國GDP增長6.9%,其中服務業增長8.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超過了53.17%。另外,去年服務業對GDP增長的貢獻首次超過了第二產業。我國現在面臨的污染、能源產能過剩等都源于傳統的制造業,如果可以推動服務業的供給側改革,對這些問題的解決都有非常大的好處。第三,服務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如果發展得好,就業率會飛快上升。2015年服務業就業人口占比達到42.4%,美國是82.5%,日本達到70.4%,說明我國服務業還有非常大的發展潛力。
他還講到,現在為了拉動內需、拉動投資消費,大家都在投資上下功夫,消費比較緩慢,但是我國最近幾個月的消費都在比較平穩的增長,消費靠的是服務業的提高,包括餐飲、交通、技術、文化、娛樂等等。美國的居民服務類支出占比是66.5%,我國是47.3%,相差接近了20個百分點。
盛松成還分析了我國FDI,實際引入外資。我國在2001年加入WTO是一個非常重大的舉措。當時FDI中,80.8%都投向第二產業,17.1%投向服務業。但是到了2015年,FDI投向第二產業的比重不到35%,而服務業提高到接近65%,投向第一產業非常少,投向第三產業的非常多。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即我國服務業要想辦法進一步對內和對外開放。他表示,我國FDI投向服務業各個行業的比重高的就是相對開放的地方,比如房地產、批發零售、租賃、商業服務,相當較少的比重在教育、醫療、文化,比例為0.03%、0.13%、1.07%。說明我國教育、文化、娛樂、醫療、養老等對國民經濟非常重要的服務業,是供給側改革應該重視的地方,這些是我們改革的方向。他列舉到,加快服務業發展意義重大,我國25歲以上擁有大專及以上學歷人口有8.8%,美國41.9%。另外,我國文化娛樂產業占GDP只有0.66%,而美國為1%,說明我國實際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盛松成認為,推進服務業領域的供給側改革,應重點放在金融、運輸、教育、醫療等行業,可以進一步提高勞動生產率,進一步促進我國服務業的持續發展。擴大服務業對內和對外開放?,F在我國政策較為全面,關鍵在落地執行。服務業引進外資有利于緩解資本外流的壓力,有利于人民幣匯率穩定。如果服務業對內、對外開放能夠進一步加快的話,將對改革有非常大的意義。而且對外開放對我國對內開放有促進作用。
盛松成總結道,美國之所以要再工業化,是因為美國的服務業占比81%,而制造業只占比17%左右,農業只占比1%。而我國情況相反,我國的服務業占比達50%以上,制造業占比接近40%。所以美國的再工業化與我們國家的去工業化,表面上似乎同步,實際上是各自經濟失衡的糾正。另外,具體的服務業改革是非常復雜的問題,每個行業都有不同的問題。他表示,他拋出自己的觀點,希望能夠引起各位的重視,我國所謂的國有企業改革不能單考慮第二產業,同時應該向第三產業發展,重視第三產業的改革。
(文字根據現場速記整理,未經本人審閱。)
責任編輯:劉曉莉 編輯:周方鉑 攝影/圖片:肖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