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7-8日,2017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五周年年度論壇在上海舉行。
1月7-8日,2017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五周年年度論壇在上海舉行。本屆論壇以“撥云見日——全球經濟的迷途與變局”為主題,來自境內外銀行、證券、基金、投行的40多位首席經濟學家圍繞“全球經濟的迷途與變局”、“中國經濟如何穩中求進”、“如何看待房地產泡沫”、“美聯儲加息背景下的全球資產配置策略”、“流動性拐點下的中國股市債市”等議題展開探討,在全球政治經濟充滿“黑天鵝”的時刻,激蕩思想,呈現亮點,求同存異,驅除心頭的迷思與霧霾。
光大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以《金融周期下半場的宏觀環境》為主題發表演講,以下為演講實錄:
2017年面臨著一個宏觀環境可能是類滯脹的環境,今年的趨勢呈現出增長下行壓力、通脹上行壓力的態勢。那么,應對這樣的類滯脹是什么樣的一個政策環境,未來的走勢是怎么樣。
2016年穩增長主要是靠房地產和銀行信貸擴張,所以從房地產和銀行信貸擴張的角度看,經濟短期的增長是趨穩,但是金融的風險增加了。所以看金融周期把房地產和銀行信貸放在一起看,往上是繁榮,價格上升,信貸擴張,往下是房地產價格下跌,信貸萎縮。
中國2016年金融周期繼續擴張,風險更大了。那這兩個之間,經濟周期類滯脹,金融周期繼續擴大,風險增加,這兩個之間有什么聯系呢?經濟周期的類滯脹部分反映了金融周期繼續擴張的影響,也可能成為促進未來房地產調整和信貸調整的一個出發因素。
彭文生認為,經濟增長的下行壓力從什么地方來?第一是和金融周期關系不大的,人口的因素,25到29歲之間的人口2008年達到頂點以后,然后快速下行。所以在中國金融周期上行的階段,人口總量是快速萎縮,2017年進入負增長,所以這個對潛在增長率是一個拖累。第二是金融周期本身的影響,土地價格上升,導致其他行業的運營成本增加。金融和地產的過度擴張,占用資源。第三就是環保的惡化,環境的惡化,制約經濟增長。
他認為,中國的CPI低估了真正的通脹率,低估了重要的來源就是房租,中國的CPI是用房租來衡量成本的,而國內自有住房比重非常高,租房市場非常小,流動性很低,大部分年輕人追求自己購房,所以房地產價格或者住房價格和租金之間的綜合體可能才是真正的比較準確的衡量住房成本的一個指標,它導致的結果是什么呢?導致的結果是CPI住房權重被低估,同時通脹率住房成本的上漲率被低估,兩個因素導致CPI衡量通脹被低估。
他說,通脹被低估了,不代表房價沒有上漲,它對經濟的影響還是存在的,經濟影響重要的方面就是影響內部匯率。大家談匯率的時候,注意力放在外部匯率,比如說實際有效匯率衡量貿易的競爭力,實際上有一個非貿易品比貿易價格的比率,衡量的是非貿易品比如說服務業、房地產行業和貿易品行業對社會資源的競爭,哪個方面的價格漲得多,吸引更多的資源到哪個方面。所以中國的出口行業,這一年多雖然實際有效匯率明顯貶值,但是出口沒有改善,最近好多人討論這個問題,說匯率貶值沒用,看過去一年多匯率貶值不少,但是出口沒有改善。因為內部匯率還在繼續升值。這是計算了非貿易品價格對貿易品價格的比率,和傳統看實際有效匯率最近歷史上兩者是基本上符合的,但是最近分化很厲害,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現在出口沒有改善。但是另外一個反映就是剛才講了它導致的結果就是增加的外部匯率的貶值壓力,內部匯率的升值增加了外部匯率的貶值壓力,外部匯率的貶值導致的結果是貿易品價值上升,所以就變為CPI的上升,就是隱性通脹轉為顯性通脹。
“所以我們的預測,對今年的預測,增長可能下行到6.5%左右,通脹有明顯的上漲,最高CPI可能到2.7%。這樣的對宏觀政策是什么含義?”他說,中國的類滯脹,人口老齡化是一個很大的問題,需求和供給同時放慢。再就是金融自由化帶來金融周期的影響和貧富差距,導致的穩增長靠投資這樣一個惡性循環的態勢。
所以在這樣一個情況下,儲蓄率比較高的情況下,潛在增長下行的過程當中,政策刺激更多是刺激房地產價格,而不是經濟增長和一般商品的價格。那怎么應對呢?緊信用還是緊貨幣?彭文生認為針對金融周期這樣的情況,緊信用比緊貨幣更加重要。
他說,因為驅動資產價格,金融風險和信用擴張是個大關系,所以緊信用可能是更好的政策應對。那么結構改革方面,更重要的是公平導向的財政稅收制度改革,要增加財政稅收制度的調節收入分配的功能,當然還有房地產發展的長效機制,土地供應等等。
最后未來的調整路徑是什么樣的?中國現在是先去庫存,先去產能,房價沒有跌,信貸還是擴張,導致的結果彭文生的判斷是如果未來去產能真的是有效的話,未來一年里面通脹的壓力可能超過所有人現在的預期。通脹的壓力最終會導致政策緊縮,無論是信貸緊縮還是貨幣政策緊縮,而貨幣和信貸政策的緊縮會導致房價下跌。金融周期下半場房價下跌信用緊縮難以逃避,只是路徑不一樣而已。
(責任編輯:劉曉莉 編輯:周方鉑 攝影/圖片:肖允)